春节,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活动演变来。万物本乎天、人本乎祖,祈年祭祀、敬天法祖,报本反始也。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文化内涵,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。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、祭祀以及天象、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。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,以谢天地神灵、祖先恩德的活动。早期的节日文化,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、天人合一、慎终追远、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;一系列的祭祀活动,则蕴含着礼乐文明的深邃文化内涵。
“年”的概念,来自上古历法,《盘古王表》与《三命通会》均有载:“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,以定岁之所在”。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,“年”成为一年四季的时间总称。地球绕太阳一周,历法上叫一年,循环往复,永无止境。人们根据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节气的不同,定出一年之岁首。原始意义上的岁首是指干支历法的“立春”。上古历法“立春”分界(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达10摄氏度以上算入春)的基准线,位于今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;当节气“立春”时,那一线以南的华南地区已有春的气息了,但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是冬。
古人写对联
上古时代的原始信仰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。春节是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,上古时代人们以一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年开端的岁首,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、祖先的恩德,祈求丰年。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,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;如岭南部分地区(广东)沿承有在岁首拜岁的习俗,新年期间盛大的拜神祭祖节仪活动,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祭祀的蛛丝马迹。
张贴对联
上古(古国时代):以立春为岁首(上古历法,阳历,天象“斗柄指寅”)。夏商周:夏朝以春季一月为正月,商朝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,周朝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(阴历)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规定以冬季十月为正月(阴历)。汉朝初期沿用秦历。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,即公元前104年,天文学家落下闳、邓平等人制订了《太初历》,并吸收了节气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,将原来以冬季十月为岁首恢复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。经历代发展,后人在早期历法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夏历。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(阴历,又称农历或阴阳合历),直至今。
福到了
辛亥革命以后,逐渐改用公历纪年(属阳历的一种,又称格里高利历)。后来为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,又鉴于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“立春”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,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“春节”,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“元旦”。
竹报平安
远古时代,已有干支历法(阳历)及岁时的雏形。文献《盘古王表》与《三命通会》均载:“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”。十天干曰:阏逢、旃蒙、柔兆、强圉、著雍、屠维、上章、重光、玄黓、昭阳;十二地支曰:困顿、赤奋若、摄提格、单阏、执徐、大荒落、敦牂、协洽、涒滩、作噩、阉茂、大渊献。天皇氏的这一发明影响深远,后世用于历法、术数、计算、命名等各方面(北宋时编撰的官方正史著作《资治通鉴》就以这套干支术语纪年)。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,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。
一家人吃年夜饭
周代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:“十月获稻,为此春酒,以介眉寿。…十月涤场,…曰杀羔羊,…万寿无疆。”文献中记载了人们在十月收获后酿酒宰羊的欢聚场景,此场景并非岁首节俗活动,周代以十一月为岁首。先秦时期,南北风俗各异,各地风俗尚未融合、传播、普及,岁首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。
晚辈向长辈拜年
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,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,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,此后在文献上渐出现了岁首祭祖的记载。如东汉崔寔《四月民令》中提到,“正月之旦,是谓正日。躬率妻孥,絜祀祖祢。”
亲朋好友相互拜年
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。其中,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,已逐渐被淘汰,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,像贴春联、贴年画、贴“福”字、剪窗花、蒸年糕、包饺子等则流传了下来。
小孩拜年压岁钱”
舞龙舞狮,意寓吉祥